离开学术界,他没有后悔,还写了本书教人如何体面离开
研究生教育已经积重难返。本来多数博士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终身教授,但是今天,就读于美国研究生院的人中只有7%能够从抢手的教席中分一杯羹。在这种环境中,毫不夸张地说,不存在所谓的“另类学术行业”:学术界本身就是另类行业。而身在其间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只擅长搞研究和教书,进而不停告诉自己,离开是错误的选择。
这是前杜兰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咨询公司首席提案经理和战略规划人的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写在他那本《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开头的一段话。体面地“离开”,而非狼狈地“逃离”学术界,这种离开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和期许有了更客观的认知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卡特林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筹备,会见了超过150人,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离开大业。
之后,这位成功的转型者把自己两年来的思考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希望利用这些经验帮助那些被困在学术界,不上不下的年轻们,如何克服对象牙塔外真实世界的恐惧,以及如何寻找学术界之外,自己的新领域。
在书中,卡特林辛辣地刺破了外人眼中围绕着学术象牙塔的美妙的肥皂泡,他历数了学术工作的种种不便——在这里,大多生活选择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大到工作地点,小到休假时间,你的家人必须为你这个学者做出牺牲而非相反;在这里,看似完美的职业弧线和目标明确的上升途径,却竞争极其激烈;在这里,人们拥有着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与之相配的却是偏低的薪酬和几乎成为了常态的贫穷;这里的人坚信只有这里的工作才有意义,并怀疑营利性公司中工作的意义,然而,谁不是在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呢?
在书中,卡特林写道:离开学术界是困难的。你面临的不仅是放弃一个你视为天职的领域所带来的障碍,你还必须应对现实中的负债、低薪、缺乏福利等,这些是大多数人成为专业学者的头十年或更长时间里所面临的事实。这些事实让寻求新职业——以及培养新职业所需技能——的风险看起来无比巨大。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学者选择安于现状,不去追求可以带来更多满足感、稳定性或存款的新工作。
一位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曾对这本书评价道:“这本书有助于面对现实,适应这种新常态。并且重要的是卡特林给出了管理恐惧和羞耻的建议,照顾了那些伴随着失去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而出现的悲伤”。而这些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第一手经验,对于一个希望进入学术界工作的中国年轻人, 借此对自己在学术界生活进行理性审视,可能是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