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七七级往事:45年前的大学生有多拼?
从2023年起,我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数篇回忆文章,总体内容可以用“南大数学七七级”七个字概而括之,即,在这些系列文章中,我用真实的经历,回放了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于恢复高考后招进的第一届本科生在四年中走过的求学之路,以及我们的任课老师对我们的精心教导。
数学,这门让我学了一辈子的学科,有个特点,即它能从简单具体的实例提炼出一般的概念。于是,我也从四十五年前的大学春秋回眸中走出,对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七七级试图给出一般性的观察与思考。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前轰轰烈烈的一件大事,它结束了中国十一年“高等教育无高考”的历史,为国家后来的强盛发展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向,所以这一年或许可被称为“国兴年”。
1977年高考招进的大学生,作为“文革”结束之后正规入学的第一批本科生、专科生,作为新时期祖国高等教育的宠儿,作为几十年来为东方大国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成了现代教育史上最值得奋笔书写的一批青年之一。紧接着考进大学的七八级、七九级、八〇级等也同样优秀。
七八级的学生仅比七七级晚了半年入学,事实上这两届同年进校,分别于1978年春季、秋季学期跨进校门,也分别在1982年初和7月同年毕业。七八级和七七级一样每班都有学业上“横行霸道”的老三届,他们可能没有时间为七七级的高考充分准备,却以高分考进了七八级。如南京大学数学系七八级的六六届高中毕业生肖柏春,他是那年开始的全国统考的江苏省数学状元。人们有理由将七八级与七七级放在一起,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的形象代表、一个时代的符号。媒体中已经出现了一个新词组“七七、七八现象”,这似乎是复旦大学一位出身七七级的哲学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的主题“话说‘七七’”也折射出七八级学生的闪亮光芒。
历史上还有一个“七七”,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日寇的铁蹄全面蹂躏华夏大地的开始。八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也锤炼了烈火中成长的高等院校。西南联大谱写了那个艰难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不畏困苦持续发展的壮丽凯歌;而“七七级”可说是新时代的“西南联大”。1977年高考,恢复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向往,恢复了普通人对知识的追求,恢复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尊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口号再次成为全社会合唱的主旋律。因此,复旦大学的那位杨教授断言:“‘七七、七八现象’很值得研究,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西南联大现象’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