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全民渴望知识的时代
七七级保持了若干“中国唯一”的“吉尼斯纪录”。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无古人”并有可能“后无来者”的唯一一届特殊的大学生集合。这个集合的年龄分布之广,在中国历届大学生群体中,堪称第一。这个集合元素的读书之刻苦程度,无人能比,较西南联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集合冒出的杰出人才,举不胜举:前总理李克强、北大前校长林建华、商界领袖李东生等等。这个集合元素的地理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欧美名牌大学的教授群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个集合中的海外佼佼者非常爱国,搞学术的帮助祖国培养学生,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兼职院长,忙得他们海外海内来回奔跑,辛辛苦苦兼顾两头,个别的因此而英年早逝,与纯粹数学分支拓扑和几何有关的就有七七级的林晓松和南京大学七八级的曹建国,这两位江苏籍的数学家均因肝癌病逝,享年分别为五十岁和五十一岁。
七七级群体也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一批眼光深远、志向远大的先进青年,即便在“读书无用论”笼罩大地的知识贬值的荒唐岁月里,依然不忘初心,坚持苦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终于赢得了光阴,赢得了时代,笑到了最后。的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以出类拔萃的才华,以不断累积的学识,以报效祖国的热忱,以快马加鞭的精神,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贡献了智慧,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
在那个思想开始大解放的时刻,在那个知识开始变得极有价值的时代,七七级作为潜力无限的大学新生、社会大众眼中的天之骄子,以他们的自学史、奋斗史,以他们身上焕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青春,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后改为化学工程系)七七级一个小班的学生,于1979年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著名口号,成了新时代青年向未来进军的誓言书。作为那代人中的可塑之才,他们不仅仅忙碌于自己的读书学习,而且心系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苦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走进社会后的行动准则。
七七级的众多学子们向广袤的祖国大地撒下了追求知识的种子,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正是由于在读书求学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在整个中国社会引领了向知识进军的大潮。他们通过各种自发的社会活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的思想,启蒙平民的心智。他们将先进思想的肥料播向人间,把自学成才的经历与人分享,影响着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一起学徒的工厂伙伴、昔日种地的田野姐妹、同校代课的教育园丁、中学时代的同班学友、儿时玩耍的男女发小,鼓励芸芸众生追求知识、憧憬未来。
当时的政府灵敏地洞察到了亿万人民的求知热情,竭力创造条件,为他们铺开更宽广的学习大道,在那时,最直接、最及时的行动就是电视大学的开播。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有着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校园,学生遍布全国,人数也居世界之冠。一时间,多少青年工人、农民和干部半脱产地坐在电视机前,学起了微积分、读起了古汉语、行走在工程理论中。我的几个高中同学积极要求上进,风雨无阻地就读于电视大学,其中一位学了机械工程的同学曾写信给我,希望我帮她借一本材料力学的教学参考书,我当然倾力相助了。
我清楚地记得考进大学后的第一次回家,那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和我同期考进南京大学但所学专业是哲学的一位老乡,不畏高温,在镇上办起了一个解放思想的时政讨论班,我也受邀参加了;一些没有考上大学但思想活跃的青年,包括与我曾经同厂工作过的伙伴,都踊跃加入,慷慨陈词。主持人作了主题发言,他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就以探索思想、寻求真理为己任。我当时还没有听说过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稿作者、南大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大名,但我相信那批跨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才子们,个个都怀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个个都在武装自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的求真大脑。
在同一个暑假里,我也找到机会为乡邻普及数学知识。记得家乡有位兽医,敬慕科学人物,很有求知欲望,一次他来我家,专门问我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1”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加一不就等于二吗?我喜欢这样充满好奇心的人,无论他是孩子还是大人。我相信现在的大学生中比这名顶多中学毕业的乡村兽医好奇心更强的人不会很多,因为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早已泯灭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于是我放下手中的书,愉快地给他上了一堂初级数论科普课,让他了解了真实伟大的陈景润。他听懂后十分快乐地回家去了。
纵观新中国的七十五年教育史,七七级大学生最突出的地方是“独立思考”。而这种宝贵的求知精神在今天的校园里基本已经丧失殆尽了。陈寅恪(1890-1969)于1928年为王国维(1877-1927)所撰的碑文中最后一句“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近百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为治学之原则。七七级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的学子,在那“百家争鸣”的年代,践行了陈先生最最坚持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宝贵信念。他们来自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底层,他们思索于“个人崇拜”的愚昧时代,他们觉醒于社会变革的历史瞬间。进入大学系统学习前,他们已积累了人生的阅历,了解了人间的是非,洞察了社会的真谛,锻炼了思考的大脑。进了大学后,他们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死啃书本,不人云亦云,不死记硬背,不抄袭他人。他们是五四青年的传人,德赛先生的门徒,祖国命运的忧者。他们当中出现了引领思潮的思想家、关注社会的作家以及推动改革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