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8篇经典的政策评估方法性论文
中国独特的政策试点机制近年来成为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期整理了2022年核心期刊中关于政策效应评估的一些方法性文献,或指出政策评估计量方法的问题,或提出政策效应评估的实质性建议,值得阅读、学习与思考。
- 沈 艳,李星宇, 周前坤.大数据背景下面板数据政策评估的估计和推断[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06) .
【研究目标】介绍大数据背景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政策评估方法的最新进展与相关应用。
【研究方法】回顾双重差分法、合成控制法、面板数据方法、因子估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这几类方法在估计面板数据因果效应方面的最新进展后,介绍现有研究中基于上述估计量的推断方法,最后报告已有文献对于不同方法的对比,并提供实证应用建议。
【研究发现】当实证应用问题中随时间变化的因子个数超过一个时,特别要关注基于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法的适用性。运用双向固定效应设定模型不恰当时,可考虑使用基于交互固定效应模型的因子模型类估计和推断方法。
【研究创新】从大数据时代的政策评估需求出发,梳理基于面板数据的因果效应估计和推断方法并给出应用建议。
【研究价值】为实证研究者提供了选择政策评估方法的参考指南
【关键词】面板数据;处理效应;因子模型;双重差分;合成控制法;机器学习
- 王思琦.中国政策试点中的随机实验: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公共行政评论.2022,15(01)
【摘要】中国独特的政策试点机制近年来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部分研究者将政策试点与发展经济学中广泛开展的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类比,认为中国的政策试点应当借鉴或采用随机实验的程序与方法,以便对政策效果进行科学的影响评估(Impact Evaluation)或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论文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政策试点缺乏随机实验中干预的随机分配和精确的测量结果,但是,考虑到中国的政策实施规模与政府执行能力,随机实验评估并不是必要的。理由如下:国家发展是一个宏观的政治经济过程,随机实验评估难以真正实施;即使政策被随机实验验证有效,也可能由于政府部门能力存在差异而难以推广;在科层制下,随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并不一定会被重视与采纳;在局部地区和领域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无法在更大范围内重现。因此,真正高质量的政策评估,不仅需要准确认识到随机实验的价值与问题,还要充分结合实验与非实验方法,深入理解政策试点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策试点;因果推断;随机对照实验;实地实验;影响评估;
- 黄炜,张子尧,刘安然.从双重差分法到事件研究法.产业经济评论.产业经济评论.2022,(02)
【摘要】近年来双重差分法在政策评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对双重差分法的识别假设等基本问题理解不够准确或存在误解,部分研究出现了随意添加控制变量、 错误解释平行趋势检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对双重差分法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梳理,以厘清在双重差分法实践应用中的一些相关基本问题。本文分析了双重差分法的识别假设及其经济含义,归纳了研究中常见的几类双重差分法的设定方式, 详细分析了控制变量的选取、平行趋势检验以及组间线性时间趋势的控制等应用中的常见问题。针对近年来使用逐渐增多的交错双重差分法及其可能存在的偏误,本文建议使用动态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法作为基准识别策略,并详细说明了二者的使用方法、相互关系和注意事项。最后本文强调了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的其他问题,包括重视真实的制度背景、对政策外生的理解、溢出效应的处理以及一般均衡视角下的成本收益分析等。
【关键词】因果推断;双重差分法;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
- 王正新,琚悦琦.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的非线性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拓展研究.计量经济学报.2022,2(03)
【摘要】为了解决异质性政策效应的评估问题,本文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中引入平滑转换函数,提出了一种更具一般性的非线性双重差分模型及其估计方法,并以设立国家级新区的异质性经济增长效应评估为例,验证了新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作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拓展,非线性双重差分模型能够从机理上刻画政策生效的渐进过程和个体异质性特征.设立国家级新区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并随着创新水平的变化而呈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该效应在0.95~2.905区间内平滑变化.
【关键词】异质性政策效应;非线性双重差分模型;平滑转换函数;政策评估;
- 郭娇,吴寒天.大数据时代的因果推断——教育政策评估的新路径.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4)
【摘要】在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对新兴路径与范式的探索业已成为教育政策研究者亟须开展的工作。蓬勃发展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被界定为科学方法革命的“第四范式”,表征科学探究的基本范式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深刻变革不仅发生在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也同样作用于以教育学为代表的广义社会科学领域。然而,这一新范式与科学研究中既有的因果推断逻辑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斥,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或可被视为中观及宏观维度教育政策研究亟待探索的“蓝海”。聚焦教育政策评估中既有的因果推断范式,系统梳理国外运用随机实验、准实验设计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在该领域所开展的前沿研究,继而探讨如何构建“大数据-因果推断”这一新型研究路径,为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因果推断;教育政策;政策评估;科学研究范式;
- 王莉,亢延锟,薛飞,黄炜.环境政策效果的综合框架:来自16项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22,43(04)
【摘要】为量化估计我国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制,本文首次提出基于边际效应的机制分析框架,借助于2005—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在这一框架下系统考察了我国16项环境政策。利用这一框架,本文首先量化估计了政策作用机制的边际效应,并克服了已有文献在机制分析中无法解决的内生性问题。其次,本文发现不同政策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当忽略政策之间的相关性时,会导致政策效应出现5%~25%的高估,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这4项机制可以解释环境政策效果的80%左右。最后,本文发现环境政策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分别解释了48.43%和24.35%的CO2排放量变动,技术进步解释了40.79%的SO2排放量变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则是影响PM2.5浓度变动的主要原因,分别能够解释30.59%和29.08%的PM2.5浓度变动。本文对我国一系列环境治理实践进行了统一的评估,其中对环境政策影响机制的分析为新时期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可拓展的政策选择空间,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能力… 更多
【关键词】试点政策;边际效应;双重差分;机制分析;
- 孙艳华,白仲林,李敏.一种估计并分解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因果效应的方法.统计研究.2022,39(11)
【摘要】为了甄别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对非平稳变量的动态因果效应及其持久性和暂时性成分的分解,并以此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因果效应,本文在潜在结果框架下,基于结构向量误差修正(SVEC)模型提出利用外部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动态因果效应的估计和推断。首先,在SVEC-IV条件下,根据SVEC模型的结构向量移动平均过程(SVMA)表示识别政策冲击的动态因果效应。其次,通过SVEC模型的结构化Beveridge-Nelson表示将政策冲击的动态因果效应分解为持久性成分和暂时性成分,获得政策冲击的长期因果趋势效应和短期动态因果效应。最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因果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一个季度阻滞且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具有弱有效性。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方法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因果效应分析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非平稳;SVEC模型;动态因果效应;持久性成分;暂时性成分;
- 周建国,边燚.构建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管理世界.2022,38(12)
【摘要】政策评估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政策评估方法论与范式的不断建构对政策评估的理论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同时对政策评估实践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政策评估方法论与范式的回顾,发现以往研究并没有解决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以及从思维具体落地为感性具体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政策本质与社会本质的观察视角出发,选取复杂适应性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批判性分析理论建构理论框架,尝试建构具有多元利益平衡、批判与建构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平衡特征的批判复合主义政策评估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兼具闭合、多元、结构、互动、动态特性,是对政策评估范式理论的批判吸收与发展。
【关键词】政策评估;批判复合;聚合模式;